
从“物语消费”到“物语劳动”
大塚英志,《新物语消费论——历史·阴谋·劳动·异化》,星海社,2021,目前尚无中译本。
1980年代末,评论家大塚英志出版了著名的《物语消费论》一书,通过援引鲍德里亚(Jean Baudrillard)等“后现代”理论家的论述,试图阐述当时日本社会正在发生的一种新的消费现象。他着重分析了当时热卖的一款巧克力零食,这种零食每包都附赠一张小卡片,上面有特定的人物形象及其相关介绍。消费者通过收集卡片,可以推断这些人物形象背后的“宏大叙事”,并以此为基础自行展开叙事的想象和创作。书中,大塚对这款零食引发的消费狂热给出了相对乐观的阐述:消费者将取代创作者的独占性位置,在统一性、规范性的“宏大叙事”不再奏效的历史语境下,通过自己的“物语消费”来创造和享受自己的叙事。而当时在所谓“亚文化”领域方兴未艾的“同人创作”或“二次创作”市场,似乎正印证着这样一种玫瑰色的乌托邦社会的到来。
但是,正如所有被期待的乌托邦最终都自证为反乌托邦,“物语消费论”所设想的以消费者的自行创作为特征的“民主”也并没有成为历史现实。恰恰相反,同样以“亚文化”领域的“同人创作”为例,事实上发生的情况是:以每年两次的